2019年1月31日 星期四

十一、兒時的「大深堀」

坑內溪在我們家前面有一個「大深堀」、「大深堀」就是溪流中一處溪面寬敞的水坑。是孩童戲水好去處。夏天天氣熱、唯有泡水最消暑、一天不知要下幾次「大深堀」、鄉下小孩都是裸體下水、在這裡總是玩不膩、這個「大深堀」有深有淺、淺處水到腰際、深處也衹有一人深多一點、水流又不急、非常適合小孩在此玩水。一人玩、多人玩都好玩。我們常玩的遊戲:
1、在「大深堀」游泳。「大深堀」寬約4~5公尺、長約l0公尺。
2、可以跳水、站在石頭邊往最深的地方跳、因水的深度不夠、衹能腳先下水、不能頭先下水、會有危險。在那跳下去的瞬間、讓水沖刷身體、非常舒服。
3、打水戰、互相潑水。
4、可以潛到水底抓砂石放在木板或小船上、然後載到岸邊卸貨、重覆玩下去。
5、在水流處堆砂、讓水流改道。
6、躺在斜斜的石板塊上、讓水流直衝頭頂、然後分流身體兩側、讓水流沖刷身體、有那沖刷加清涼的感覺。
7、利用漁網捉小魚。
8、在溪邊洗澡。
一次次的大雨、造成溪水暴漲、將上游的砂石沖向下游、造成地形回春、多年來把「大深堀」填滿、現在看不出來這裡曾是一個好玩的大水坑---「大深堀」。每次到此、就會想到兒時在這度過的快樂時光。







2019年1月30日 星期三

十、碾米廠

卯澳有碾米廠、在哪裡?沒有稻田、何來碾米廠?讓我娓娓道來。
卯澳不但有稻田、有梯田、有山田、還有旱田。先民們熱愛這塊土地、在此慘澹經營、把可以闢成稻田的土地、就算有些地方衹有一尺寬、也闢成梯田、沿台二線兩旁早期都是稻田、住山區、衹要是可以引水灌溉的沿溪流兩旁、也都開闢成稻田。從今日的登山步道(往日是務農山路)可以看到昔日稻田、雖然荒廢了、但田埂的遺跡仍在、還有田間的土地公廟。
卯澳的水稻、一年可以收兩期、第二期收穫量較少(氣候關係)、因地形關係、每一塊田都是小面積、而且都是高低差不等的梯田、很難改用機械化、完全沿繫傳統的耕作方式、用牛耕田、人工揷秧。當時都用互助的換工方式(所謂換工、就是我插秧、割稻、別人來幫忙、別家插秧、割稻、換我們大家一起去幫忙)、完成各種農務。
農家收成的稻穀、收藏在自己穀倉。在還沒有碾米廠的年代、全靠人工方式用石礱去殼再用石臼樁米。這種方式處理、每次可處理的量有限、而且都要利用漁閒的夜晚、找鄰居壯丁幫忙。 後來福隆有碾米廠、就把稻穀用機器三輪車載到福隆去碾。
記不得什麼時候、貢寮一位江先生來卯澳開設碾米廠、地點就在今卯澳的二樓石頭屋地標處。卯澳地區、唯有此樓的高度可設置碾米機。從此之後、我們就不必大老遠的把稻子載到福隆去碾。在卯澳處理方便多了。
將稻穀倒進碾米機、出來有三種產物:1、白米、供人食用。2、米糠(樁米去除的糙米外殼及少數的胚芽)這是最好的鷄鴨飼料。3、粗糠、就是稻殼、也是鷄鴨鵝飼料的配料。粗糠也可以作為種菜的覆蓋、也可作為土壤改良之用。
後因休耕、稻穀逐漸減少、碾米廠無法繼續經營、此二樓石頭屋就閒置在那裡、閒置其間、曾經被借用拍電影、當時此石頭都還完好如初。房屋空在那、加上年久失修、屋瓦風化破損、漏水造成楹木腐爛、屋頂終於垮下。如今成為卯澳石頭屋的主要地標。







2019年1月29日 星期二

九、古法做年糕

現代做年糕、比古法簡單、將磨好的糯米漿稍把水份壓出一些些、之後和糖漿調勻.或加些紅豆之類的配料一起調、然後倒入容器內、放在蒸籠內、由生漿蒸到熟、就成年糕。
古法製作年糕比較繁瑣:
1、先將糯米洗淨、泡水一夜。
2、再用石磨磨成米漿(以前都用人工磨、現在都改用電動馬達)。
3、米漿袋放在長板凳上將水份壓乾。
4、壓乾後以米漿塊、先做3~4個圓圈圈糰、放進鍋裡煮熟。
5、用煮熟的園米糰、放在「惑胡仔」當黏劑、和米漿塊一起搓揉、將原
乾乾脆脆的乾漿揉成糰、再做成一個個像大甜甜圈的形狀、放在大蒸
籠內蒸熟。
6、接著在大鍋內調好紅糖和砂糖的比例、使其溶化成糖漿、並注意糖漿
達一定的火侯。
7、此時將蒸熟的米糰倒入鍋中、用一根類似槳狀的木板、在鍋裡不斷攪
動、期使米糰和糖漿均勻溶在一起。
8、要用力攪動到均勻、要花很大的力氣、尤其是越到最後越費力。
9、攪不均勻會留下一點一點的小白點。
10、將攪勻的年糕起鍋、放在鋪有透明紙的容器內、冷卻即成年糕。
11、這種古法作年糕、鍋底會留下鍋粑、這種有點焦黃(或焦黃)的年
糕鍋粑、有點脆又有點黏、好吃!
12、這種古法做出來的年糕、因經各工序不斷的搓揉和攪動、吃起來會有一種 比較Q的口感。













2019年1月28日 星期一

八、阿嬤時代的藺草粽掛

小時候看阿嬤包粽子都用藺草綁、現在都改用繩子、少了古早味。真想回到當時的印象、但往事祇能回味。在此我想把回憶記錄下來、與大家分享。先談藺草、再講包粽。
藺草可分為、三角藺草(鹹草)、圓藺(燈心草)、大甲藺(蓆草)等三種、是莎草科莎草屬植物。小時候阿嬤用來綁粽子的是屬三角藺草、我們都叫「鹹草」、三角藺草葉片短、葉鞘長、可長達150公分(卯澳野生藺草約100公分左右)、包裏著莖的下部、莖為三稜形中空、性喜水、大都長在溼地或沼澤地。
早期卯澳台二線兩旁都有稻田、在道路的彎處有一溼地長有藺草、阿嬤會去拔回來、曬乾後用來綁粽子(當然也可以買乾的藺草來用)。當要包粽子時、阿嬤就會把藺草拿出來用。
1、先做粽掛、把約15~18根藺草、將草頭整齊、用草尾約20公分處、用編辮子的方式、編到適當長度後、彎成一個圓形、做為粽掛提把。2、再用鑽子將藺草一分為二、一根藺草可綁兩稞粽子、如果是18根藺草做成的粽掛、一掛就有36稞粽子。
除了藺草之外、包粽子的葉子也是自己上山採竹葉回來用、竹葉採回來、先洗乾淨、用水煮過曬乾來用。包粽子其實不難、將竹葉彎成一個漏斗形、先放一些米料當粽皮、中間放饀料、再放一些米料把饀料蓋上、再把葉子包起來、然後用藺草綁起來、這些都是卯澳漁村文化之一。
台灣粽子分南北棕、南部棕子用生米包、也好粽子用煮的。北部粽用煮熟的米、先炒香再包、然後再蒸熟。
現在包粽子、不再用藺草來綁、改用繩子、因繩子比較方便、少掉很多工序。目前卯澳已不見藺草、有機會想把藺草復育回來、這是卯澳漁村的故事。







2019年1月25日 星期五

七、點皮蛇(帶狀疱疹)

會得皮蛇的原因大多是因為免疫力系統下降。曾感染過的水痘病毒、經復發在皮膚上、以沿著神經節分布的方式、所產生含有水泡的皮膚病。水痘和帶狀疱疹都是同一種病毒感染或活化產生。
在第一次感染這種病毒時會造成全身性的小水泡、也就是水痘、水痘痊癒後、病毒便會潛优在神經節內、當身體的免疫力降低時、這些病毒便會活化增殖、而形成帶狀皰疹。因此帶狀疱疹只會感染沒有長過水痘的人、而使他得到水痘、据統計感染過水痘的人中、大約有20%會復發產生帶狀疱疹。
在鄉下地方、有點皮蛇的民間療法、在網上有一位網友分享他點皮蛇的經驗。他說:像收驚一樣、要先拜拜、再用拜拜的香點皮蛇、點皮蛇師還會解釋說、要找到皮蛇的眼睛㸃下去、把皮蛇點瞎才有效。說也奇牷、一點完、整個人就覺得不痛不癢、事後敷藥、讓疱疹傷口癒合。
小時候成也點過皮蛇、方式有點不太一樣、我們並沒有去廟裡拜拜、而是在家裡、用一小油燈(我忘了是什麼油、應該是可點燃的油即可)、用一條燈芯(一條白白類似軟木心材質)、點皮蛇師看準皮蛇的地方、用燈芯條沾油點燃、直接對著長皮蛇的點點下、衹聽到「啪」的一聲、就解決一個水泡、依此方式、一㸃一點往下點一直到水泡全部點完為止。還真有效、這是我親身經歷過點皮蛇這件事
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1190665661061444/videos/231422601125369/
 

2019年1月24日 星期四

六、挽臉(面)

挽臉是民間流傳的美容技法、有悠久的歷史。主要功能是拔除臉上的汗毛、讓塗在臉上的粉妝可以更勻稱。挽臉可以使皮膚潔淨、除去臉上最細的汗毛、效果可持續兩週。但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挽臉、有很多人在挽臉後會出現皮膚紅腫、過敏、甚至痘痘皮膚會導致惡化等現象。
另外毛孔的大小並不是透過挽臉就可改善、因為它與油脂分泌量有關。所以若是要縮小毛孔、則必須平衝油脂分泌、以現在的科技、用基因工程所研發的保養品可以有效地更新病變細胞、刖時使新生細胞恢復正常、年輕、健康的細胞。即可快速改善所有皮膚問題、同時治標兼治本。
小時候看過媽媽們挽臉、先是在臉上塗一層粉、因為塗上粉後、臉上汗毛看得更清楚。然後用一條細縫衣線、手口並用、用線條絞動的方式將汗毛捲起來。除去汗毛後臉摸起來滑滑的、而且臉變得比較亮。整個人看起來精神也不一樣。
挽臉的好處:
1、促進血液循環。
2、協助新陳代謝。
3、使皮膚有光澤。
4、易吸收保養品。
5、易上粧、不易脫粧。
6、有按摩作用、美白效果。
7、去角質、去粉刺。
8、皮膚更有彈性。
9、使皮膚更細緻柔嫩。
10、挽臉使你煥然一新。
挽臉的壞處:
1、技術不好、會導攻皮膚過敏、紅腫、脫皮等現象。
2、用線與皮膚接觸的衛生問題。
現在年青一輩都不流行挽臉、雖然在都市的街角還可以看到挽臉的小攤、但服務的對象不是小姐、太太們、而是年紀較長的歐巴桑為主、可預見這種傳統美容技法、將會逐漸消失。




2019年1月23日 星期三

五、月桃繩(索)

月桃的莖、早期在鄉下被廣泛應用、將月桃葉鞘取回之後敲扁曬乾、其纖維變得非常的強韌。可以直接當綁線、也可搓成各種大小繩、更可加工製作成大繩。沒有塑膠繩與塑膠袋的年代、常可看到用月桃繩綁東西、最常見的是早期賣豬肉的肉攤、把秤好的肉放在姑婆葉上包起來、然後用月桃繩綁好、很環保。我祖母編草鞋的帶子就是用月桃葉鞘搓成。更多的生活、工作都會用到月桃繩。
以前萊萊的定置漁場、不管是竹把(把約l0支長約2公尺的竹子捆成一把、作為固定漁網的浮筒)或固定漁網的大繩索以及觀察魚群的瞭望台、全都是使用月桃繩索。買來曬乾的月桃葉鞘、由漁夫自已製繩。
月桃乾葉鞘的取法:
1、將月桃莖從底部砍斷、將月桃葉去除。
2、用木棰將一根根月桃莖敲扁之後、放在太陽底下曬乾。
3、曬乾之後纖維會變軟、這時要一片一片剝下、中間的月桃心要丟棄、
大約一手把大小綁一束。30~40束捆一捆。
4、以上是專業作法、一般自己用則曬乾簡單收集就可以。
月桃繩的製作方式:
1、製繩之前要把乾的月桃葉鞘浸泡在水裡、讓纖維軟化。
2、這種製大繩無法用手工搓、要架起木架、用搖的方式來製繩。一人絞一人將泡過水的乾月桃莖一根根銜接上去、變成一股月桃線、兩股月桃線結合成月桃繩。
3、若要製更粗的繩索則用三股絞在一起而成。











2019年1月22日 星期二

四、燒柴的年代

地瓜園砍下來的樹木。3、專程上山砍柴。4、撿拾海邊的漂流木。 燒柴的年代、每戶家裡都有一個大灶、煮飯燒水都靠它。大灶燒柴就地取、一般來自:1、山上的枯木。2、闢建果園、
小時候、我們常被要求到山上去扛柴、一根長長的樹幹、要從遙遠的山上扛回家、很辛苦、因小孩子力量有限、山路難行、非親身體驗、不知個中辛苦。先是樹幹不全是直的、彎彎曲曲、扛在肩上、走起來會左右遙擺、會產生共伴效應、越擺幅度越大、力量全集中在肩膀上的支點上、肩膀會受不了。羊腸小道的山路、有些地方彎度很大、樹幹常會卡在邊坡、或勾住草藤、無數的上坡下坡、一根木材要從山上扛到家、中途要休息好幾次。常常是臉紅脖子粗、滿頭大汗、肩膀通紅、才能把一根木材扛到家。
這些扛回來的木材、或鋸或劈、使成可入灶的柴火、一排排整齊地放置在「門口埕」備用。(扛柴、挑柴都可借重用具、待以後再來介紹)
這是主柴火的部分、但大灶燒柴還要一些較易升火的柴料、如芒草或竹子(片)等。1、先談芒草、芒草用來升火、經砍下來後曬乾、一捆捆地收放在農務間、等下雨天、不能在外工作時、取一捆芒草、將其攤開、一手約取一到二根芒草、折成長約25~30公分長的芒草束、約20個芒草束捆一捆備用、當然如有茅草屋頂折下來的茅草或菜園折下來的舊圍籬芒草、都可以用來作升火用。我們稱這芒草折繞成芒草束的過程叫做「引草茵」。2、竹子劈成小片、曬乾備用。
大灶燒柴的升火方式:1、先是取用一芒草束、將其鬆開、放入大灶中、用火柴點燃芒草。2、然後將竹片放置在燒著的芒草上。(也可以將竹片先放在芒草上再點火。3、等火燒起來再把主柴火放入灶。使其產生較高的常溫、才能作飯或燒水。如果要使灶火燒得更快更旺、一般大灶旁邊都備有一支可以吹氣的竹管、一端對著火種吹氣、火勢就會燒得更旺。我們叫「火管」。
這是早期大灶燒柴年代、撿柴、扛柴、及燒柴的過程。



2019年1月21日 星期一

三、水槿與我

水槿花盛開、滿樹紫花(卯澳漁村原生種是紫花、水槿花還有白色或其他顏色)。紫色系是暖色系列、看起來很柔、雖然一朶花祇盛開一天、但水槿是一葉一花苞、每天都有新的花苞會綻放、枝幹越多、葉片越多、花苞就越多、每天綻放的花朶也相對多。水槿每年花期過後要修剪枝條、讓來年的枝條更密、花朶才會一年比一年多。
水槿一年有兩期花、每期花約2~3星期、因我見過滿樹繁花盛開之美麗、至今印象仍然深刻、而且水槿又是本地的原生種花卉、我非常期待水㯵花再次在卯澳漁村綻放。
十幾年前、我從卯澳漁村移植一棵水槿到基隆、那時田間山邊還可以看到水㯵花盛開。如今已看不到、心裡有些失落、因此在兩年前、我從移植到基隆的水槿樹剪下一些枝條、回卯澳插枝育苗、經過兩年的時間、苗圃裡長出好幾百棵水槿花樹苗。
去年我開始在卯澳利洋宮往台二線的路旁、種了35棵水槿、衹要是要試試靠近海岸邊、可否度過冬天東北季風嚴厲的考驗、發現損失幾棵、但不是東北季風的影響。
今年我加種派出所到社區路旁以及利洋宮有食花園四周、還有利洋宮廟後、將近80棵。希望這些水槿能順利長大、這樣就可以讓社區花季再延長。百合花花期在4~5/6月、當百合花期過後、水槿花接著綻放、水槿花期約在6~10月(有兩期花、一期約有20左右、要看花樹大小及枝條疏密而定)。最近發現12月水槿仍能開出美麗的花朵。
希望能找出更多路旁和花圃、種上水槿花和百合花、讓這兩花再度美麗卯澳。

PS:附圖都是種在卯澳的水槿。






百合花開

百合花開 春天的氣息、喚醒萬物爭相競逐。卯澳的百合花也在這行列中快速成長、有的含苞待放、有些已開出美麗的花朵、走在百合園中、微風中飄著淡淡的清香味。百合花盛開會在五月中。 歡迎各位朋友、利用假日到卯澳來賞百合花、呼吸一下海風的好空氣。一月份有參加種百合花活動的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