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應公又稱萬善公、金斗公、百姓公…、名稱雖然不一、所奉祀的都是無緣的鬼魂、屬於陰廟。
這種廟遍佈全台、甚至一個地方有好幾間、散立在鄉間的道路旁。廟的規模都很小、有些還供奉著死者的遺骨。這樣的文化顕示出台灣鄉土濃厚的人情味、讓死者有一安魂之處。
台灣早期的移民、在開發過程中、天災瘴癘、民變、械閗、爭地等、加上早期來台者多半是獨身男丁、客死異鄉後屍骨無親人收埋、成為無主孤魂在外作祟、為求其庇佑、建廟集中祭祀。
卯澳漁村的有應公廟、提名為萬善堂、該廟立於舊福連區漁會旁路邊。小時候每天上下學都要經過、外觀也像傳統的土地公廟的有應公廟。現在原址改建成較大間的有應公廟「萬善堂」、奉祀那些沒人祭拜的亡魂。也因為這種祭拜孤魂野鬼的風氣、促成台灣農曆七月普渡的習俗。
卯澳漁村的有應公廟、提名為萬善堂、該廟立於舊福連區漁會旁路邊。小時候每天上下學都要經過、外觀也像傳統的土地公廟的有應公廟。現在原址改建成較大間的有應公廟「萬善堂」、奉祀那些沒人祭拜的亡魂。也因為這種祭拜孤魂野鬼的風氣、促成台灣農曆七月普渡的習俗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