爬岩鰍、俗稱石貼仔(學名:Sinogastromyzon puliensis)屬於爬鰍科、華吸鰍屬。
爬岩鰍魚體縱扁延長呈圓筒狀、腹部扁平、眼小口大、口下位具4對鬚、魚體為淺黃或墨綠色、鱗片細小、胸鰭極寬大平展、腹鰭後綠癒合呈吸盤、尾柄部具4~6個鞍狀斑。尾鰭凹形、體長可達9公分。
爬岩鰍捿息於溪流中上游水流湍急之高溶氧區域、為捿底性魚類。平時平貼於石頭上、層雜食性、以岩石附生藻類和水生昆蟲為食。非食用魚、因有花紋及生態特殊、可做為觀賞魚。
2018年10月21日 星期日
2018年10月20日 星期六
子陵吻蝦虎魚
子陵吻蝦虎魚俗稱狗甘仔或苦甘仔(學名:Rhinogobius giurinus)屬於蝦虎魚科、吻蝦虎魚屬。是迴游性魚類、但也可在完全封閉的水系中繁衍。主要棲息於江口、河口、溪囗等地的石礫地帶、含氧豐富的淺水區。
苦甘仔、魚體延長呈圆柱狀、眼大、腹鰭癒合成吸盤、魚體呈黃色或灰褐色、體側中央具一列不規則的圓形斑塊、腹部色淡、頭部具蠕蟲狀黑褐色斑紋、尾鰭圓形。體長通常4~6公分、最大體長可達8公分。
生活於熱帶地區、屬底棲性魚類、通常喜好在較淺水域的泥底底質活動。性情兇猛、攻擊力强。野生大多屬雜食性、以有機碎屑、小型無脊雄動物為食。苦甘仔為食用魚也是觀賞魚。
苦甘仔、魚體延長呈圆柱狀、眼大、腹鰭癒合成吸盤、魚體呈黃色或灰褐色、體側中央具一列不規則的圓形斑塊、腹部色淡、頭部具蠕蟲狀黑褐色斑紋、尾鰭圓形。體長通常4~6公分、最大體長可達8公分。
生活於熱帶地區、屬底棲性魚類、通常喜好在較淺水域的泥底底質活動。性情兇猛、攻擊力强。野生大多屬雜食性、以有機碎屑、小型無脊雄動物為食。苦甘仔為食用魚也是觀賞魚。
2018年10月19日 星期五
烏尾鮗
烏尾鮗又叫苦槽仔或奇力魚(學名:Kuhlia marginata)屬於鯉科。最大體長約25公分(卯澳溪的烏尾鮗約5~12公分左右)。分布於台灣北、中、南部及恒春半島。
體延長而側扁、背緣較平直、腹緣稍凸、腹稜自胸鰭下方至肛門。頭稍尖、側扁、吻短、吻長大於眼徑、口端正斜裂、眼中大、眼間寛而微凸、其間距大於眼徑、體被中小圓鱗、側線完全、在胸鰭上方急遽向下傾斜、有一顯著角度、行至體之下半部。體背青灰色、側面及腹面為銀白色、全身反光強、無其他任何花紋、尾鰭灰黑色。
烏尾鮗是低海拔常見的淡水魚、喜歡群聚棲息於溪流、湖泊及水庫等水體之上層、主要攝食藻纇、也食高等植物碎屑、甲殼類及水生昆蟲等。繁殖力及適應性强、能容忍較污濁之水域。
卯澳三條小溪均可見其蹤影。
體延長而側扁、背緣較平直、腹緣稍凸、腹稜自胸鰭下方至肛門。頭稍尖、側扁、吻短、吻長大於眼徑、口端正斜裂、眼中大、眼間寛而微凸、其間距大於眼徑、體被中小圓鱗、側線完全、在胸鰭上方急遽向下傾斜、有一顯著角度、行至體之下半部。體背青灰色、側面及腹面為銀白色、全身反光強、無其他任何花紋、尾鰭灰黑色。
烏尾鮗是低海拔常見的淡水魚、喜歡群聚棲息於溪流、湖泊及水庫等水體之上層、主要攝食藻纇、也食高等植物碎屑、甲殼類及水生昆蟲等。繁殖力及適應性强、能容忍較污濁之水域。
卯澳三條小溪均可見其蹤影。
2018年10月18日 星期四
花鰻鱺(鱸鰻)
花鰻鱺俗稱鱸鰻、花鰻或烏耳鰻(學名:Anguilla marmorata)屬於鰻鱺目、鰻鱺科。分布於台灣全島各溪流及蘭嶼、綠島。
魚體延長呈蛇狀、尾部側扁、頭呈鈍錐形、口大而開於吻端、微斜裂而遠眼後緣下方、下頜略突出於上頜、背鳍、臀鰭都是低平而-直延伸到尾部和尾鰭連結成一體。體背側為褐色、佈滿不規則的黃綠色斑塊、腹部為乳白色、體長與白鰻相當。尾部有明顯的黑斑。
同屬降溪性洄游魚類、主要棲息於溪流中上游底層或洞穴內。以魚類、蝦、蟹等為食。偶而也會爬行至陸地上、攝食小型陸生動物、如蛙類。
洄游至溪口之鰻線、約5~6公分、起初均躲藏在泥沼中、白天全身隱藏在泥地中、只露出一個頭部呼吸、夜晚即游出覓食、在春末夏初時、已逐漸成長至10公分左右、身體已呈橄欖綠色、是時、台灣雨季開始、下游溪水上漲、幼鳗開始溯溪、在溪流中生活、數年或十數年後、成魚會降海產卵。
花鰻鱺早期也是溪裡的魚種之一、現在也已不復見。主要也是生存環境改變、再加上濫捕。唯有人人有保育觀念、生態才得於復育。
魚體延長呈蛇狀、尾部側扁、頭呈鈍錐形、口大而開於吻端、微斜裂而遠眼後緣下方、下頜略突出於上頜、背鳍、臀鰭都是低平而-直延伸到尾部和尾鰭連結成一體。體背側為褐色、佈滿不規則的黃綠色斑塊、腹部為乳白色、體長與白鰻相當。尾部有明顯的黑斑。
同屬降溪性洄游魚類、主要棲息於溪流中上游底層或洞穴內。以魚類、蝦、蟹等為食。偶而也會爬行至陸地上、攝食小型陸生動物、如蛙類。
洄游至溪口之鰻線、約5~6公分、起初均躲藏在泥沼中、白天全身隱藏在泥地中、只露出一個頭部呼吸、夜晚即游出覓食、在春末夏初時、已逐漸成長至10公分左右、身體已呈橄欖綠色、是時、台灣雨季開始、下游溪水上漲、幼鳗開始溯溪、在溪流中生活、數年或十數年後、成魚會降海產卵。
花鰻鱺早期也是溪裡的魚種之一、現在也已不復見。主要也是生存環境改變、再加上濫捕。唯有人人有保育觀念、生態才得於復育。
2018年10月17日 星期三
日本鰻鱺(白鰻)
日本鰻鱺又稱白鰻(學名:Anguilla japonica)為鰻鱺屬其中一種。分布於馬來半島、朝鮮半島、日本、台灣、蘭嶼、綠島、大陸沿海及菲律賓群島等淡水溪流中。
白鰻魚體延長呈圓柱形、頭部呈錐型、但肛門後的尾部則稍側扁、鱗片細小、背鰭及臀鰭均與尾鰭相連、胸鳍位於鰓蓋後方、略呈圓形、魚體背部深灰綠或黑色、腹部白色、無任何斑紋。成年體長可達40~90公分、最大可達150公分。
屬於降海產卵的洄游性魚類、在河流中生活6~8年、成熟的個體於秋冬順溪游入海中、在大海深處產卵`卵孵化後隨海流漂送、經柳葉魚期的變態行為、而達到溪口成為透明的(鰻線)、再順著漲潮溯溪而上成長。白鰻是肉食性動物、以小魚及底棲生物為食。
目前野生種已很少見、因在大海就被人們將鰻線捕捉、無法溯溪生活、加上各溪流因地形回春、生存環境大大政變、已很少發現有野生鰻魚。希望能有漏網之鰻、游回溪中生長、讓溪中生態再度豐富。
白鰻魚體延長呈圓柱形、頭部呈錐型、但肛門後的尾部則稍側扁、鱗片細小、背鰭及臀鰭均與尾鰭相連、胸鳍位於鰓蓋後方、略呈圓形、魚體背部深灰綠或黑色、腹部白色、無任何斑紋。成年體長可達40~90公分、最大可達150公分。
屬於降海產卵的洄游性魚類、在河流中生活6~8年、成熟的個體於秋冬順溪游入海中、在大海深處產卵`卵孵化後隨海流漂送、經柳葉魚期的變態行為、而達到溪口成為透明的(鰻線)、再順著漲潮溯溪而上成長。白鰻是肉食性動物、以小魚及底棲生物為食。
目前野生種已很少見、因在大海就被人們將鰻線捕捉、無法溯溪生活、加上各溪流因地形回春、生存環境大大政變、已很少發現有野生鰻魚。希望能有漏網之鰻、游回溪中生長、讓溪中生態再度豐富。
2018年10月16日 星期二
台灣絨螯蟹(毛蟹)
台灣絨螯蟹俗稱毛蟹。因體色青綠、又稱青毛蟹(學名:Eriocherir rectus)屬於弓蟹科、絨螯蟹屬。
其特徵為螯足的掌部僅外表面具絨毛、內面則光滑。兩眼之間額緣近於平直、殼甲略呈六角形、表面扁平而平滑、步脚側扁、各步脚節上密生短毛、第五步脚掌短且寬扁。
頭胸甲背部呈墨綠色、腹部呈白色、腹部已退化成扁平一片、緊貼於胸部之下、俗稱臍、雄性呈三角尖形、雌性呈圓形。毛蟹喜掘穴而居、穴的大小與蟹體大小相當、也常躲入石頭縫隙間。屬雜食性、以有機碎片為食。
台灣絨螯蟹的繁殖期在夏季、其他種蟹類都在冬季。每年春季開始、成熟個體降海產卵、六月中旬結束、產下的卵在海水中孵化、經過五期蚤狀幼体的漂浮生活、再脱殼變態成大眼幼體時才漸行底棲生活、六月底大眼幼體開始上朔淡水溪流、開始其淡水生活期。毛蟹要不斷脱殼成長、大約經過兩年後成熟、又開始降海產卵。毛蟹在繁殖期前的降诲洄游階段、被捕捉的數量最多、所以台灣絨螯蟹的盛產期就在每年的端午節前後、逃過人們捕捉、才能順利下海、於海中完成生殖大事後、幾乎悉數死亡。
卯澳有三條小溪、每條小溪都有毛蟹、自從大陸大閘蟹流行之後、台灣的毛蟹也水漲船高、因為濫捕和生存環境改變、數量迅速減少。對生態造成嚴重傷害。去年我買了幾十隻毛蟹、在卯澳三條溪放流、今年會再繼續放流、使溪中的毛蟹生態慢慢恢復。其實重要不在放流而在不濫捕。母蟹抱卵—定要放生、才有永續的生態。請各位多多宣導。
其特徵為螯足的掌部僅外表面具絨毛、內面則光滑。兩眼之間額緣近於平直、殼甲略呈六角形、表面扁平而平滑、步脚側扁、各步脚節上密生短毛、第五步脚掌短且寬扁。
頭胸甲背部呈墨綠色、腹部呈白色、腹部已退化成扁平一片、緊貼於胸部之下、俗稱臍、雄性呈三角尖形、雌性呈圓形。毛蟹喜掘穴而居、穴的大小與蟹體大小相當、也常躲入石頭縫隙間。屬雜食性、以有機碎片為食。
台灣絨螯蟹的繁殖期在夏季、其他種蟹類都在冬季。每年春季開始、成熟個體降海產卵、六月中旬結束、產下的卵在海水中孵化、經過五期蚤狀幼体的漂浮生活、再脱殼變態成大眼幼體時才漸行底棲生活、六月底大眼幼體開始上朔淡水溪流、開始其淡水生活期。毛蟹要不斷脱殼成長、大約經過兩年後成熟、又開始降海產卵。毛蟹在繁殖期前的降诲洄游階段、被捕捉的數量最多、所以台灣絨螯蟹的盛產期就在每年的端午節前後、逃過人們捕捉、才能順利下海、於海中完成生殖大事後、幾乎悉數死亡。
卯澳有三條小溪、每條小溪都有毛蟹、自從大陸大閘蟹流行之後、台灣的毛蟹也水漲船高、因為濫捕和生存環境改變、數量迅速減少。對生態造成嚴重傷害。去年我買了幾十隻毛蟹、在卯澳三條溪放流、今年會再繼續放流、使溪中的毛蟹生態慢慢恢復。其實重要不在放流而在不濫捕。母蟹抱卵—定要放生、才有永續的生態。請各位多多宣導。
2018年10月15日 星期一
台灣米蝦
訂閱:
文章 (Atom)
百合花開
百合花開 春天的氣息、喚醒萬物爭相競逐。卯澳的百合花也在這行列中快速成長、有的含苞待放、有些已開出美麗的花朵、走在百合園中、微風中飄著淡淡的清香味。百合花盛開會在五月中。 歡迎各位朋友、利用假日到卯澳來賞百合花、呼吸一下海風的好空氣。一月份有參加種百合花活動的...

-
漁舟蜑螺俗稱畚箕螺仔(學名:Nerita albicilla)屬於腹足綱、蜑螺目、蜑螺科、蜑螺屬。分布於台灣北部海岸、東北角海域及東部、南部岩礁區及各離島岩礁海岸。棲息在潮間帶的岩礫底、常常是群聚在一起、以微小的藻類為食、夜間活動。 夏秋之間、常在石礫上產下許多細小的卵囊、所產...
-
南方舵魚又叫雙峰舵魚俗稱白毛(學名:Kyphosus bigibbus)舵魚科舵魚屬。分布於印度洋、太平洋區、水深1~30公尺的温暖海域、淺灘。白毛多單獨活動、屬雜食性、冬天主要以藻類為食。夏秋季則以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、春季是產卵期。 白毛魚體呈青褐色、背部顏色較深、而腹側顏色...
-
貼壁蓮又叫三角仙人掌(學名:Hylocereus undatus 〈Haw〉Br&R)仙人掌科、三角仙人掌屬。分布於熱帶亞熱帶地區、為攀緣性肉質植物、全株綠色光滑、有附生習性、箜肉質、呈三角稜狀、老莖會木質化、蔓莖可達數十公尺以上。 稜上凹陷處各生1~3枚短銳刺、具芽眼、可由此...
-
青苧麻俗稱茶仔葉(學名: Boehmeria teacissima Gand.)、蕁麻科苧麻屬。分布台灣全境至中海拔之山谷、坡地、溪旁、河岸兩旁開闊地自生。 青苧麻是多年生草本灌木、高1~2公尺、莖直立、初期常由基部分枝。開花期則由分枝側生小枝。枝表面灰緑色、表面密被柔毛、幼枝灰...
-
鋸尾鯛又叫三棘天狗鯛、俗名黑豬哥(學名:Prionurus scalprum)刺尾鯛科。分布於2~20公尺深之台灣各沿海海域、但以北部、東北部海域較盛產。洄游於礁區、屬雜食性魚種。以藻類及底棲性生物為主食。 幼魚體呈圓形、隨著成長而漸呈橢圓形、成魚後前額無突出之角狀骨、尾柄細長...
-
黑金剛螺又稱軍帽螺(學名:Neritina pulligera)屬於笠螺科笠螺屬。顏色由黑、灰、棕到接近紅色都有。殼形狀有點像壁蜒螺、但没有壁蜒螺那麽扁平。它愛翻泥和壁蜒螺一樣。黑金剛螺吸力强勁、如果用力拉扯、會導致它的肌肉和殼撕裂受傷、嚴重時甚至會死亡。 卯澳渔村坑內溪有很...
-
日本鯷俗名苦蚵仔(學名:Engraulis japonicws)苦蚵仔體成圓筒狀、略側扁、體長約8~10公分、腹部圓而無稜鱗、尾鰭基部有两大型鱗片、頭稍大、眼大、眼徑大於吻長、吻尖圓、囗大、上頜突出於下頜、上颌延長止於上鰓蓋骨前緣、鰓耙細長而密、體被圓鱗、鱗小而薄、易脱落、無側線...
-
台灣諺語大都流行在鄉下較多,用台語發音,非常傳神而富哲理。簡單一句話,勝過千言萬語。我整理了70幾句,將分次與各位分享這些諺語之美。每一句諺語用三段式表達: A、台灣諺語:用台語發音唸出,很傳神、學會將受益無窮。 B、國語注解:用成語或簡單的短句注解。 C、哲理詩句:諺語的哲理用...
-
跳馬背有兩種玩法:第一種〈跳馬背(一)〉、每人同時輪流作人或做馬。此在教小朋友從遊戲中學習跨越跳的方法。第二種〈跳馬背(二)〉是參加人員分成兩組、一組當人、一組當馬、猜拳赢組當人、輸組當馬。本篇先介紹第一種玩法。 跳馬背(一)玩法: 〈1〉、以10人左右為-遊戲組。 〈2〉...
-
四點青鱗魚俗名青鱗仔(學名:Sardinella sindensis)、分布於台灣近海及澎湖、體延長而側扁、體長約12~14公分、腹部略圓、具稜鱗、脂性眼瞼發達、幾乎完全蓋住眼睛、口小前位、上下頜等長、鰓蓋光滑、背鰭和臀鰭基部有發達之鱗鞘、背鰭位於體中部前方、臀鳍位於體之後半部、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