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4月9日 星期二

十七、提籃觀音

觀世音以慈悲救濟眾生為本願之菩薩、又稱光世音菩薩丶觀自在菩薩、觀世自在菩薩、通稱觀音菩薩。與大勢至菩薩和西方極樂世界之阿彌陀佛等、世稱「西方三聖」。因觀音理事、如入無礙之境、觀達自在、故稱觀自在菩薩。
卯澳利洋宫提籃觀音緣於清道光十年(西元1830年)、本村民賴立在海岸釣魚時、海面漂來一尊神像、撿起一看是手提漁籃的觀世音菩薩、請回家中設案供奉、這是卯澳利洋宫供奉手籃觀音的緣起(詳見卯澳利洋宫沿革)。
觀世音菩薩為濟度眾生、會示現三十三身、又稱三十三體觀音。提籃觀音是三十三身之一。示現提籃觀音相生動故事如下:
提籃觀音即馬郎婦觀音的故事。唐憲宗元和十二年(西元817年)間、觀世音在大陸陝西金沙灘上示現一個十分漂亮的賣魚姑娘、這個姑娘每天早上提著一只魚籃丶在村莊裡賣魚、村莊上很多青年見她年輕貌美、就白她求婚、都爭著想娶她。
這賣魚女說:如有人在一個夜晚能把(普門品)背誦出來、我就嫁給他、第二天早上有二十幾人能背誦出來。這賣漁女又說:今晚誰能把(金剛般若)背會我就嫁給他、到了第二天早晨有十人可背誦出來。這時賣魚女再次提背誦(法華經)全帙、給三天期限、結果獨馬郎能背誦出來。這美若天仙的賣魚女就由馬郎娶回家。
馬郎迎娶後女子即稱病、不久就過世了。埋葬數日後、有一位老僧陪同馬郎到墓園、啓開棺木、嚇然發現黃金鎖子骨。老僧說:此為觀音大士、當初是悲憫人間業障重、化身為賣魚女來渡化眾生、從此以後、陝西地區誦唸經文者越來越多。
宋朝時也有一提籃觀音的示現故事:
宋朝蔡襄眨為泉州太守、當時泉州洛陽江時常有人渡江溺斃、蔡襄不忍、於是發願興建萬安橋(洛陽橋)、觀音菩薩化身為一位手提魚籃的美麗少女、向大眾籌募建橋經費、該此身被稱為「魚籃觀音」。台灣唯一主祀「提籃觀音」(魚籃觀音)、在新北市貢寮區福連里卯澳「利洋宮」。在日本則有東京都港區三田的魚籃寺。卯澳漁村的地形就像是座落在觀世音菩薩的懷抱。
卯澳何其有幸、提籃觀音飄洋過海、來到卯澳、讓我們立廟供奉、保佑我們世世代代的子民。

PS:照片1為卯澳利洋宮提籃觀音本尊、照片2為其分身。


2019年4月8日 星期一

十六、一件草蓆(簡單的滿足)

一件草蓆有那麼好用嗎?「有」。兒時一件草蓆走四方、白天晚上同需要、尤其是夏天。你可知道草蓆有多好用嗎?夏天天氣熱、在屋後的樹陰下、把石頭撿乾淨丶下面先鋪一層稻草(因旁邊就是稻田、稻已收割)、再把草蓆鋪上去、躺在上面比較舒服、睡在樹陰下、在那炎熱的夏季、涼風吹來、午睡正好眠。老橋下也是草蓆族的好去處、在老橋加流水的橋拱下、地面雖然有些不平、但水邊總是較涼快、加上風從橋孔過、去除三分熱、在此睡片刻、勝過家中熱昏頭。
傍晚時分、晚飯後、帶著草蓆鋪廟口、全村小孩在此遊戲、打鬧汗滿頭、玩累了躺在蓆上、抱著被單這頭滾那頭、孩童無憂無慮閒快活。晚上屋裡太熱睡不著、抱著草蓆鋪門口、地上雖然熱、比起屋內好很多、夜裡露水加速降低地面熱氣、一覺鷄啼。
草蓆家家有、都在夏天秀、長輩們夜裡捕漁、白天補眠、榕樹溪旁群樹下、樹大好遮陰、炎熱的夏天、一群樹下常睡客。
這簡單的滿足、比吹冷氣更享受。




2019年4月5日 星期五

十五、鷹翻風

卯澳的上空、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老鷹在飛翔。你一定聽過老鷹抓小鷄、漁村早期家家戶戶都養豬養鷄鴨、在適當時機會有商人載著或挑著小鷄小鴨來賣、一般都會買幾隻來養。有的家裡有鷄籠、會把小鷄罩在鷄籠裡、有些家裡就放任在「門口埕」自由活動、一個不小心、小鷄就被老鷹抓走了。
現在漁村沒人養小鷄、但老鷹依舊在天空盤旋、時而在海岸邊翻風找魚抓、時而振翅高飛、到區找小勳物為食。有時1~2隻、有時5~6隻、一下在卯澳灣的海面盤旋、一下又飛向山區、消失於無影無蹤、一會兒又出現在你眼前、看它們在空中翻風很有趣。
這讓我想起幾年前、有一次我回卯澳、看到卯澳漁港附近滿天海鷗、飛上衝下、好不熱鬧、原來是「大陳苦蚵」魚群受到大魚攻擊、成群游向岸邊、海鷗也跟著過來。讓卯澳天空一時熱鬧了起來。




2019年4月4日 星期四

十四、魚露

魚露是什麼?魚露就是滷魚的滷水。這又是小時候的回憶、讓我慢慢的道來。早期卯澳漁村捕獲較大量的經濟魚種都屬小魚、如苦蚵、堯仔、青鱗、四破、硬尾、目孔等。這些魚種都是煮成熟魚或再曬乾成魚脯。在煮魚之前要先將魚滷一段時間、第一次的滷水是乾淨的海水、水量約木桶容量的1/3、然後加一些鹽巴混勻、再將魚一籠一籠倒入桶中、一層魚一層鹽直到滿桶。就這樣讓魚在桶內醃漬30~40公鐘、讓魚身收歛、魚比較容易保鮮、再撈起來作加工。
魚撈起來之後、留在桶內的滷水可以繼續用、一批批的魚經過這滷水的處理、滷水中就留有魚本身釋放出來的養分。因滷水本身很鹹、而且每天都在重復使用、不需要處理、如果有三~五天不用、就必須將滷水倒入大鼎去滾煮、滾開之後上面那層泡沬要去掉、這就是魚露、再放回大桶中就不容易壞、也可以取回家中使用。附近鄰居都會來取用作為鹽或醬油的替代品、也有遠方的親友特地來挑魚露回去家用。
魚露放在來桶裡、久了之後上面會長一層白色的霉、但魚露本身並沒有變質、若要用再下鍋滾煮一次即可、放在桶內到第二年可繼續再用來滷魚。


2019年4月3日 星期三

生活小物

洗衣打板
厚重髒衣物、用手搓洗吃力又不容易洗乾淨、尤其是農務的衣著。用打板洗是非常有效的方法。它是利用反作用原理、將衣物的髒污敲出來。這是老祖宗的智慧。

棕毛刷
早期還沒有塑膠刷時用來洗衣服及各種家具用。

芒萁刷
卯澳山區很多芒萁、居民將芒萁莖取回來、取其一定長度(約45~50公分)、先用芒萁莖把前半段綁緊、然後將另半段180度折返、再用芒萁莖捆緊、捆後以單手可抓牢的大小為原則。製成後就成一只長約20公分左右的刷子、古早大鼎都用芒萁刷、很好用。

絲瓜布
鄉下自己種絲瓜、總會留下一稞讓它老化、曬乾取出種籽、留下就是一條絲瓜絲丶這絲瓜絲的韌性很強、人民就是利用這韌性當刷子用、既實用又環保。

家戶名牌
早期家家戶戶都會將戶長的名牌掛在大廳大門的石柱上、這是延續日據時代的作法。現在己沒有掛這名牌。






2019年4月2日 星期二

火籠

「火籠」是早期農漁村冬天取暖的用具丶「火籠」是用竹片編織而成。外形像籠故稱「火籠」。「火籠」底部編織成半圓形底、可放置一個小陶盆、「火籠」的上面加一提把、方便提籃走動取暖。
「火籠」的使用、先在陶盆底鋪上一層木灰丶再把䖊紅的木炭放入、上而再蓋一層薄薄的灰。冬天天冷、老人家雙手提籃、手掌便可烤火取暖。小時候看到長輩們穿著大衣、頭戴帽子.腳穿棕木屐、提著一個火籠、把火籠包在大衣裡、到各家串門子、好不愜意、至今印象深刻。「火籠」也可以用來暖被。
現在有暖暖包可用、方便又安全、「火籠」自然就被淘汰了。
尺寸:㡳23公分x高25公分
年份:60年以上

古早火爐
六年前祖宅修建時、在伯父那邊(龍邊)的「樓棚尾」發現一個古早的火爐。這是一個外部由原木中間挖一個圓孔、然後套上鐵皮、再加上一層底座而成。這火爐是冬天天冷、在室內升火取暖用、也許是過年吃團圓飯、用來圍爐用(我們家在祖父的年代、人多、過年吃年夜飯都要併桌、在兩桌的中間、會擺一個升火的火爐、我們叫圍爐、象徵圑圓)。
但自從我們知事的年代、就不曾用過此火爐

尺寸:內徑32公分x外徑48公分x高28公分
年份:約80年




2019年4月1日 星期一

古早木梯

這一只木梯是從小時候一路伴隨我們成長至今、是祖父級的用具。平時都放在「巷路」(巷路是大廳與廚房之廊道)。傳統的閩南式建築、大廳兩旁是房間、房間的上面鋪有木板、我們叫「樓坪尾」。本是當儲藏空間、平常少用的物件都放在「樓坪尾」。
早期家裡人口多、房間不夠用、大小孩就睡「樓坪尾」。這上下都要用這活動木梯。這木梯也常用來上屋頂。
這木梯是用杉木製成、橫桿是用接榫方式、質輕又結實。幾十年用下來橫桿有點輕動、經整理已恢復原有的情況、希望伴隨祖宅、繼續成為祖宅的一員。

尺寸:長280公分x寬37公分
年份:80年以上


百合花開

百合花開 春天的氣息、喚醒萬物爭相競逐。卯澳的百合花也在這行列中快速成長、有的含苞待放、有些已開出美麗的花朵、走在百合園中、微風中飄著淡淡的清香味。百合花盛開會在五月中。 歡迎各位朋友、利用假日到卯澳來賞百合花、呼吸一下海風的好空氣。一月份有參加種百合花活動的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