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羗是台灣鹿科體型最小的一種、體長約47~70公分、體重約6~7公斤之間、四肢細小、雄山羗有角、但很少超過10公分且不分叉、每年12月時頭角開始生長、隔年六月脫落。雌性則無角。體背呈暗黃色、上胸體側為灰褐色、四肢為黑褐色、眼腺發達遠看之下猶如四隻眼腈、故有人稱之為「四目鹿」。
山羗是夜行性動物、在早晨或黃昏會到水邊飮水。會以眼前腺分泌物抹在樹上建立領域、生活於海拔800~2500公尺之林木蒼鬰、枝葉足於蔽天的闊葉林、灌叢林地。以嫩葉及草本植物為主食。
山羗大約5個月大才性成熟、開始排卵、排卵間隔約14天、每胎生一隻、懷孕期七~八個月、生產後三~四天便可再受孕、不受哺乳的影響。因此牠們全年都可連續繁殖。雄性山羗則約九個月才性成熟、在換角期間也具有生殖力。不同於一般鹿科動物。
山羗多數獨居、其領域幾乎不會重曡、一隻雄性的領域區、可能含有3~4隻同領域的雌性。
山羗也是卯澳山區活躍的動物之一、在那設陷井捕抓的年代、常會捕抓到山羗。現在應更多、因山羗是夜行動物、白天不容易看到山羗。

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